当前位置:首页 > 流行音乐 > 正文

流行音乐的文化改编,流行音乐的文化改编有哪些

  1. 如何看待中秋晚会谭维维改编《敢问路在何方》?
  2. 有哪些好听的由唐诗宋词改编的歌曲?

如何看待中秋晚会谭维维改编《敢问路在何方》?

中秋晚会的《敢问路在何方》,与经典名著巜西游记》原曲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样的唱法实在不敢恭维!不管唱什么歌,不管用什么唱法,最起码要尊重原创曲谱旋律。而晚会上的这首歌完全丧失了原歌曲那种嘹亮豪放和“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那种无坚不摧的雄心壮志!给人的感觉是不伦不类,不三不四,让我们大众很难受。一首好好的歌,就这样毁了!

经典就是经典,经典的东西最好不要篡改,让它保持原有的魅力,流传千古。反之会让老百姓讨厌,在中国有的人凭一首歌成名,然后躺在功劳簿上,到处当评委,乱改经典歌曲,这种做法不可取。

《敢问路在何方》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片尾曲,由许镜清作曲,阎肃作词,蒋大为首唱,后成为新版《西游记》中主题歌,并由刀郎演唱。这首歌主要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赴西天取经,不畏艰险,踏平坎坷,战胜妖魔,最终修成正果的故事

流行音乐的文化改编,流行音乐的文化改编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该曲旋律刚健舒展,曲调通俗,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前半部分***用深沉低声的旋律,来渲染旅程的艰辛和取经人的情怀,后半部分“啦啦……”的衬词的旋律和最后一句的反复及在高音区结尾,成为全歌的点睛之笔;它在电视剧每一集中出现,成为贯穿全剧的精神主旋律。

歌词音调本身就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歌曲旋律的起伏和节奏安排与朗读时的节奏(音节、句读、语气)和抑扬顿挫(普通话的四声)是基本吻合的,只此一点就决定了这是一首中国歌曲。


经典不易乱改,画蛇添足的勇气不可提倡,尤其是那种一味炫技的那种。就不考虑一下观众的耳朵吗?少众的音乐总是曲高和寡 ,何况又是编的不堪入耳。一群神经病妖魔鬼怪,跟着上台的都被嫌弃。

流行音乐的文化改编,流行音乐的文化改编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首敢问路在何方的原歌曲大气磅礴,听后使人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今年中秋晚会上的唱法那就是导演与歌手合起来对原歌曲的一种讽刺与嘲笑,是对传统的经典的渺视,对于任何作品的改编都要尊重历史,场景,文化,人物,氛围……,可以说谭维维本人学业不精,历史懂得甚少,自以为是,对于这样的艺人不封杀,不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尊重历史教育,能行吗?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上个世纪出生的人都是听着正能量的歌曲,哼着铿锵有力的曲调长大的,听着她的曲调有一种想死的感觉

期待的中秋晚会,因为一首经典老歌,让这个谭维维唱的没有中秋之夜的开心喜悦,这个责任应该由央视中秋晚会导演去负,这是对导演行为的一种懈怠,为什么这样不伦不类,不在调上的歌者能出现在中秋晚会舞台,这是对观众不负责任,经典不能乱改,经典就是经典

网友***林志玲来参加中秋晚会,却又找来一个谭维维演唱《敢问路在何方》,导演真是有极高的水平,把经典的歌曲唱的叫人无法接受,满身都是鸡皮疙瘩,有没有考虑到蒋大为的感受,真是让人无法理解。

流行音乐的文化改编,流行音乐的文化改编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经典老歌不要篡改,新人翻唱要考虑周全,唱砸了将影响自己未来的前途,建议歌曲改编者不要自以为是,不是什么歌曲你都能改编的。

哪些好听的由唐诗宋词改编的歌曲?

感谢邀请。

由唐诗宋词改编的歌曲,最成功的莫过于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的月满西楼。这首词是李清照为思念远方的丈夫赵明诚而作,该词中把一个***的相思之情既委婉含蓄,又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开篇即可看到一代词人被这无尽的相思所煎熬而不能自拨,尽管已是深秋天气转凉。还要不顾夜晚的逼人寒气而泛舟于湖上,那积在心里熊熊燃烧的***,也只有在这夜晚寒冷的湖面,或许才能稍稍得到一点点冷却,但随着那飘落在湖面而随波逐流的花瓣。那份浓浓的相思,才下眉头,却又上心头了。歌手童丽用她那婉转而又如泣如诉的歌声,把一代佳人对远方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相思之苦,完美的表现在这首歌曲的旋律当中,让我们在那空灵而又优美的歌声里,去品尝和回味那一份来自遥远的思念。


其实有很多好听的歌曲都是由唐诗宋词来改编的,比如邓丽君专辑歌曲《淡淡幽情》就是根据古诗词改编的。又比如《但愿人长久》,《静夜思》。徐小凤的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太多了……

唐诗宋词本是经典,再由知名歌手演驿出别样风情,成为另一种经典。

古代的唐诗宋词来改编成现代流行歌曲。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淡淡幽情》的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 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 ,聂胜琼的《鷓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是《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象最深的是在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后来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但这些多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与流行隔着一段距离。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也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要说的是,很多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反映一些历 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恰到好处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或胸怀。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岳飞的《满江红》,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和其他些与岳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曾被谱曲配唱,最有名的可能要数张明敏的那个版本到了。香港武侠剧和历史剧中是最爱用这类作品的。而大陆方面,则多在表现某一主题的文艺活动中,喜欢讲些相关的唐 诗宋词谱曲演唱,比如孟郊的《游子吟》等,来表现一种既定的主题,籍诗词的影响力与歌曲的感染力来引导听众进入状态,从而受到预定的效果。另外一首广为传唱的则是徐小凤的那首《别亦难》,用的是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诗宋词构成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并成为其创作的一一种表达方式,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体的广泛性.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人,更是希望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 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_a***_],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些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这与她一贯苦恼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也非常配合她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一派的诗情画意,不食人间烟火状。

《水调歌头》是由苏轼的的词诗改来得: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有哪些好听的唐诗宋词改变的歌曲?”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流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流行音乐的文化改编的问题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流行音乐的文化改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